商会简介
清远市金属行业商会成立于2003年4月26日,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成立的自律性、非营利性的经济类社会团体。一直坚持服务为先、维护行业利益、推动改革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不遗余力推动产业发展,目前共有会员单位170多家,已覆盖金属进口——拆解——初加工——深加工——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 【详情】
协会领导
会长
  • 杨舜

秘书长
  • 王思幸

协会章程
第一条 本会的名称是清远市金属行业商会,英文译名是Metal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Qingyuan,英文缩写是MIAQ。 第二条 本会的性质:本会是由清远市范围内从事再生金属行业的企业、个人和相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地方行业性社团,是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详情】
书记讲话
政策文件
商会机构
分会机构
协会动态
新闻公告
活动专栏
活动视频
协会风采
协会文化
优秀学子
会员企业

葛红林:强化科技自立自强 夯实有色金属强国根基——摘自在2025年全国有色金属行业科研设计院所和高校负责人座谈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 2025-11-04 点击数量:0

强化科技自立自强

  夯实有色金属强国根基

  ——摘自在2025年全国有色金属行业科研设计院所和高校负责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党委书记、会长 葛红林

  一年一度的有色金属行业科研院所长会议历史悠久,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品牌会议,至今已经举办了39届,为行业科技工作者搭建了一个集研判科技趋势、凝聚创新合力、共享智慧成果于一体的交流平台。我很高兴看到,除了有色金属行业的科研院所和传统高校外,参会单位范围逐年扩大。这反映出行业科技氛围浓厚、作用地位显著提高,社会各界对行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不断提升,也体现了大家对会议价值的高度认可。

“十四五”以来有色金属科研设计院所和高校的科技贡献

  作为有色金属行业创新体系的核心,科研设计院所和高校承担着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及人才培养的使命,是行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支撑。近年来,有色金属行业科研设计院所和高校不断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在各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为行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一是积极实施国家重大科技研发项目。“十四五”以来,行业相关科研设计院所和高校积极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究计划项目,仅协会向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的就有稀土新材料、战略性矿产资源、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等领域7个重点专项共58个项目。其中,由行业科研设计院所和高校牵头的项目占比高达90%,为行业突破高端发展瓶颈、解决资源和环境制约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是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创新人才获得奖励表彰。在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中,有色金属行业迎来新突破,15项重大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年度获奖数量创历史新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于今年5月份启动202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于9月份公布初评结果。据初步统计,行业通过初评的项目共12项,其中,协会提名的有3项,中国有研集团、中国瑞林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长沙矿冶研究院、湖南有色金属研究院、中南大学、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行业科研院所和高校荣膺上榜。另外,矿冶科技集团战凯、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刘向宏、中南大学李红英荣获杰出工程师奖。

  三是行业科研设计院所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有色金属行业科研院所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综合收入稳步增长,部分科研院所收入再创新高。中国有研集团、矿冶科技集团夯实产业“技术底座”,分别成立中国有研共性技术研究院、矿冶集团共性技术研究院,强化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中国有研集团连续获评2023年、2024年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优秀企业,2024年综合收入超140亿元,科研投入同比增长10.7%。矿冶科技集团2024年总收入达117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超8%。云南贵金属集团深入实施补链强链延链,加速推进产业布局,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475亿元,位列2024年云南高新技术企业100强第1位。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2024年实现综合收入238亿元,研发投入强度7.4%,获得科技部批复牵头建设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

  四是行业设计研究单位综合实力持续提升。有色金属行业设计研究单位持续深化改革和创新,工程设计和技术开发能力持续提升。据初步统计,2024年有色金属行业原8个直管设计研究院实现综合收入超150亿元。中国恩菲着力打造节能环保、基础设施、数字产业、智能装备与运营业务,综合收入同比增长39.9%,利润超4亿元,成功申报3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国瑞林成功在上交所挂牌上市,2024年公司境外业务快速增长,境外收入10.16亿元,同比增长94.87%。

  五是行业高校凸显人才培养与创新活力。行业高校不断发挥学科特色、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独特优势,在共性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南大学2024年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3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591项,粉末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通过,参与共建矿物加工科学与技术等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昆明理工大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30项,牵头组建的“云南省三江成矿系统与评价创新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江西理工大学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6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18项,参与共建“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申报先进金属材料江西省实验室。在传统有色高校坚持有色领域深耕不辍、壮大发展的同时,上海交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一批高校与有色金属行业战略性新兴领域的交叉融合日益增强,有力地推动了行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良性循环。

有色金属“十五五”科技发展的建议

  在总结“十四五”以来有色科研设计院所和高校科技贡献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有色金属行业仍面临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够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还不够,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还不高,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这些方面,需要行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继续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一是坚持支撑和服务国家战略导向。行业科研院所和高校要锚定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着力打通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创新活动链条。要在战略性矿产勘查与高效开发、绿色低碳冶金、超高纯金属制备、高端合金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先进材料制备、高端装备制造等关键领域集中力量攻坚,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乃至颠覆性技术。要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增强关键材料、核心装备的自主可控能力,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二是坚持筑牢关键矿产资源安全基石。当前,全球格局深度调整,地缘政治冲突、关键矿产资源争夺不断加剧。有色金属行业要将“找矿突破”作为核心战略任务,聚焦铜、镍、钴、稀土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坚持创新驱动,实现勘探开发重大突破,把提升资源保障能力上升到维护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增强战略博弈主动权的战略高度,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的矿产资源支撑。

  三是坚持全面践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要不断深化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节能降碳、清洁生产、污染物深度治理等先进适用技术和颠覆性技术,聚焦颠覆性工艺创新和流程再造;要推进能源结构优化与节能降碳技术应用,构建从矿山到材料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产业体系;要提升复杂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快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构建更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有色金属行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四是强化有色金属行业数智赋能。要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矿山开采、冶炼加工、材料研发、质量控制、供应链管理等全产业链的深度应用。要推动数字化矿山、智能化工厂、智慧型企业建设,培育和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和典型应用场景。要利用数字化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精准管控和柔性制造,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市场需求,打造有色金属行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五是坚持全方位国际交流合作。要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国际同行在资源开发、前沿技术、标准研制等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布局海外优质资源,构建多元、稳定、可靠的资源供应保障体系;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和品牌,加快提升有色金属行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六是强化行业创新人才培养。当前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迫切需求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和高层次人才作支撑。希望行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着力培养造就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推动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行业产业升级同频共振,畅通行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为培育和发展行业新质生产力汇聚更多的人才资源。


    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