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融合发展之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 2025-03-21
点击数量:0
走好融合发展之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双向奔赴”
□王晓蓓
■学思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能推动和引领产业创新,产业创新则能够实现科技创新的价值,二者深度融合、互促共生,对建设和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有利于实现科技导向与产业导向的有机结合,有效解决好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
一、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全面激发创造活力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根本动力,是产业创新的源头活水。纵观人类发展史,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都会带来产业的根本性变革,尤其是基础性、原创性、颠覆性科学技术,均能为产业创新注入强大动力。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同时,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集聚产学研用资源,体系化推进重点领域技术攻关。
搭建优异平台载体,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一批国家级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聚焦前沿技术和关键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各地应因地制宜打造区域性创新高地,形成以点带面的创新格局。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完善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优化国家科技资源统筹配置。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促进科技与教育、人才良性循环,加快培养造就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队伍。创新人才“引、育、留、用、评”机制,激活高水平创新人才培育与使用的正向循环。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拓展科技创新视野。深度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深化政府和民间科技创新合作,实现更深层次科技创新制度性开放。优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团对外专业交流合作管理机制,积极参与国际科研项目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同时,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以产业创新牵引科技创新,激发产学研协同活力
产业是科技创新的载体,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支撑。产业创新为科技创新成果提供了应用场景和检验平台。通过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科技创新成果得以验证和完善,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同时,产业创新过程中涌现出新的商业模式、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抓产业创新,既要加快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也要焕新升级传统动能。通过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产业格局,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一方面,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是制造业的基本盘、参与国际竞争的“压舱石”,但是存在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供给不足、发展模式粗放、要素约束趋紧、出口市场冲击等问题,亟待重构发展路径模式、重塑产业竞争优势。因此,要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
另一方面,要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赛道。新兴产业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要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供应链,推动优势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快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的大规模应用示范,形成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成果。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打造创新发展的新动能。面向未来,要在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前沿领域超前布局,抢占全球科技竞争的制高点。通过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推动颠覆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培育一批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集群。
三、打通转化堵点,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要打通转化堵点,促进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要支持企业成为“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明确科技型企业主导地位,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发挥作用,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建立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制。保护创新成果的合法权益,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通过出台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税收优惠、资金补助等政策,激励科研机构和企业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中介机构的建设,提升技术转移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促进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和应用。通过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园区等,提供技术支持、资金支持和市场资源,帮助科技成果迅速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
健全金融支持体系。首先,拓宽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鼓励发展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支持科技企业和创新项目的融资需求。其次,优化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适应科技创新特点的金融产品,如科技贷款、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满足科技创新的多样化融资需求。再次,加强金融机构与科技创新的对接。推动金融机构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提升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和服务能力,提供精准、高效的金融支持。
(作者单位:中共清远市委党校)